第36章 挖-《直播鉴宝,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?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不是故意为难,成司长没这么小心眼,而是遗址的性质变了,等级提高了,发掘与研究难度更是提高了好几个级别。

    其他都不说,以当地的技术水平,就那根铜柱,给他们也没办法研究。

    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:遗址级别越高,范围越大,到时申建的景区级别也就越高,批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。

    就像成司长说的:遗址再大,还能姓了李?文物再多,国博还能全部背走?

    以及馆长和区领导电话沟通,语众心长的那句话:“景区建设好了,造福的也是当地……”

    所以,当地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好几级,得知今天对遗址中心(山洞)正式发掘,领导们昨天就到了。

    “忘了……也没说准备点剪彩程序什么的?”

    “又想挨骂了?尽搞虚头巴脑!”

    王永谦骂了一句,两人并肩迎了上去。

    还离着三四步,领导就伸出了手:“李老师,条件有限,还请担待!”

    “您客气,已经很好了!”

    “王处长,辛苦!”

    “应该的!”

    几句寒喧,一行人走向方舱,领导又问了几句今天的发掘内容。

    就这样往前走,走着走着,李定安觉得有点不对劲:老何不知道去哪了,变成自己和领导肩并肩,身后还跟着好多人。

    再往后看,王永谦和何安邦正在看着他笑。

    好了,刚还在笑话老何?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方舱很大,近三百个平方,钢架结构,玻璃外墙。

    这就是发掘三星堆遗址之前,中科院临时发明的“考古发掘舱。”

    有成套的环境调控系统:可保温、保湿、防菌,有更衣间,消杀间,还有实验区和工作区。必要的时候,可以让整个内室(山洞)进入真空无氧状态。

    成司长从文物局调来的,从运来到建好,只用了十天……不夸张,要换成地方,光这一座方舱,估计就得建一个月。

    消杀,更衣,所有人都换上了防护服。

    不是保护人,而是以防外部霉菌引起病变,损坏遗址和文物。

    听着很神奇,其实一点都不夸张。秦陵发掘期间,曾发生过好多例:好端端的从墓室里挖出的铜器,还未来得及清理,铜鼎表面就开始鼓包,就像里面有虫子在拱动。

    鼓到一定程度,又开始褪皮,仿佛生了牛皮癣,一层一层的掉。外层的锈掉完,又是内层的铜质……不停的鼓,不停的褪。

    快的几十分钟,慢的两三个小时,好好的铜器,最后只剩一堆渣。

    类似的例子不要太多,而且这还是属性相对稳定,相对易保存的金属器。各地发掘过程中,因为保护措施不到位,导致损坏壁画、木器、丝帛、书籍、字画类文物的例子数都数不过来。

    当然,那都是密封性的墓室,不可能发生在这里。

    不然李定安哪敢说开启山洞就开启?

    所以当时建方舱的时候,李定安还建议了一下,说这里之前就是有氧通风环境,没这个必要,结果被成司长一顿骂。

    好吧,领导说了算……

    出了方舱,就是山洞。

    与成司长来的那次相比,就像换了个地方:八根承重柱,均匀的竖立在山洞内。依旧是钢架结构,将洞顶、洞壁护的严严实实。

    地上铺着防尘毯,壁画上又加了一层防护罩,铜柱更是被保护的密不透风:外罩了一座小型方舱。

    和尚……哦不,金身佛早被挪到了外室,存进了恒温柜。

    看到佛相时,几位领导路都走不动了。

    迄今为止,全国只有十一樽金身佛:九华山四樽,五台山三樽、广东四大丛林各一樽。

    哪处不是佛教圣地,哪处不是香客如云?

    领导们已经能想像到,等景区建立,游客们恨不得把青龙山踏平的场景。

    再想到李定安说的:类似的遗址至少在境内还有一座,类似的金身佛至少还有一樽,而且十有**也在内蒙境内……领导们更兴奋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