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真假难辩-《直播鉴宝,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?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李定安把壶翻了过来,后面印着两排六個楷字:大明天顺年制!

    字迹漂浮,结构虚散,青花干涩……这一看就是后加的,也就是行话中的“寄托款”。

    抛开这点不谈,只说天顺青花:别说见,听都没听过……这要是真的,绝对是世上第一只大明天顺朝的青花壶,比拍了2.3个亿的鬼谷子下山大罐只高不低,少些也得以“十亿”为单位。

    只卖五十万,亏到姥姥家了……

    怪不得那些人看一眼就放下?

    “你看那胎,粗的都没边了,说实话,我第一次见左右不对称的青花瓷……”

    “再看那足,像是烧制前在沙里滚了一圈,糙的割手……”

    “还有那底,跳刀痕足有三处,就是烧来自个家用,也不至于这么不讲究吧?”

    “画法也不对,太简单了,不像是淡描,反而像泼墨晕染,别说明和清,说是民国也不见这一款的,所以,这九成九是现代人凭着想像,胡乱仿出来的玩意……”

    围观起哄的不是摊主,就是来淘物件的玩家,眼力还是有几分的。也确实如这些人所说,这些缺点都有,而且很明显。

    但李定安觉得,这东西好像是个老物件。

    一是看包浆和还剩那么一丝的土泌色,没个两三百年绝不会有这成色,而且怎么看都不像仿的。

    二则是三人之前唱双簧说的那些话,没有一处不符合:

    施釉虽薄,却乳而不浊……

    胎质够细够白,足边够圆够整……”

    画工简致,对比明显……

    简而言之,这东西缺点确实多,但正因为这些缺点,反而证明这只壶确实是明朝的物件。

    因为到康熙左右,无论官窑民窑,烧瓷工艺已相当完善,很少出现胎体不对称、器足沾沙、塌边有跳刀痕这些缺点。再往上推,越早这些缺点越多,崇祯以前,但凡民窑出的东西,几乎件件都有。

    再一个,李定安觉得还有一处不对的地方:这底太厚,这足太薄,这壶也稍有些重。也就是壶底下那一圈离印款的地方太浅了,一般这么大的壶底部至少该有一指深的空间,这一只就剩那么一两毫米。

    款是后加的,那这底是不是也是后加的?

    李定安心思一动,用手指敲了敲,壶底发出“咚咚”两声。

    看来是没错了,底是加过的,不然就是清脆的“当当”声,而不是这种发蒙的“咚咚”声。

    既然判断这东西有古怪,接下来就是拼眼力。

    他分外仔细,几乎是一寸一寸……

    嗯,底确实是后加的,十有八九,里面还有一层底,更说不定,里面还有款……

    嗯,这好像是扇面纹?
    第(2/3)页